(本文部分節摘自《健康美容營養學概論》 全華出版 汪曉琪、宋威徹 編著)

英文有一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中文的意思是「人如其食」,根據參考書指出,國外以多個角度探討人類壽命和致死原因的研究發現,全球每五個死亡案例中,就有一件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係,其中健康食物吃太少是主要致死的危險因子。

所以雖然每一餐都吃得很飽,但如果缺乏營養素,也就是所謂的隱形飢餓。

到底什麼是隱性飢餓,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根據孫語霙營養師接受華人健康網採訪表示,現代人之所以容易有隱性飢餓的問題,主要和國人外食比例高,且加工食品、速食文化盛行有關。雖然表面上是吃飽也有足夠的熱量,但仔細評估飲食內容,可能會有油脂、糖、鈉攝取過多;而蔬果類、堅果種子類、乳製品、豆製品等食物卻攝取不足的問題。長期導致身體缺乏關鍵營養素(例如礦物質、維生素等),導致營養失衡的發生。

由於不是真的肚子餓,而是身體營養不夠,故又被稱之為「隱性飢餓」。隱形飢餓除了會導致身體內在功能及外在容貌的改變,長期亦容易造成代謝異常,免疫力下降、內份泌失調、感染或慢性疾病,尤其對老弱婦孺的影響較為明顯。

其實要預防「隱性飢餓」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只要依照「天天五蔬果」的原則,每天至少攝取3份的蔬菜和2份的水果,所以採取均衡的飲食型態,同時攝取足夠的蔬菜與水果,就可以避免「隱性飢餓」找上身,降低「營養不良」的風險,同時也能增進自身的健康,預防疾病等等好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