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的春天已逝,豔陽普照的夏季隨之到來,夏季雨水充沛、天地之氣交合。因而導致「炎熱」也因為太陽逐漸向北移動,所以地處北半球的台灣因此白晝漸長,夜間逐短,萬物生長茂盛。而夏季又能細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為立夏至夏至結束(農曆四、五)兩個月。後一階段特指為小暑、大暑(農曆六月)而此時便是天氣酷熱且潮溼。

由於夏天人體陽氣趨向體表,所以陽氣在外、陰氣內伏的生理狀態。此時外在環境與人體生理活動的平衡往往容易遭到破壞,進而引起諸多疾病。人體若要全面適應夏季的氣候,就千萬要注意養生保健,藉由增強體質來提高適應能力。因為夏季暑熱為陽邪,易傷人之陰,陰傷人則導致疾病產生,且病勢通常急促、病程偏短。因此若人們生活在如此高溫的季節,唯有適應了才能安然度過高熱的夏季。而人體的排熱通常是靠出汗散熱,可若超過30度以上,出汗便容易受阻,導致體內大量內熱蓄積,變因使容易中暑。所以只有自身體強者,才能適應高溫並且散洩內熱,也不致受外熱的侵侮而致病。而要身體健康便要調節心腎,不使心偏盛、更不能使腎衰。

《內經》中提到「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受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知道也。」而內經裡頭提到「夜臥早起」一句講述起居外,剩下皆為調攝睛神情志的論述。炎炎酷暑容易傷津耗氣,人易疲乏,情緒煩躁。而養生知道卻應喔夏天陽氣旺盛的特點,振作精神。人在夏季不僅調養身體,更要注意心境情緒,莫因事多而急躁、惱怒。而無急怒之志,則氣之宣洩是和平的、開心的。若在夏令暑氣上升的季節可以自我調整這樣的心境,自然可以涼從心生,健康長壽。

而不僅僅是在心境上,在飲食方面也要格外注意,因為夏季的飲食起居比之其他季節更加重要,因為夏季陽氣盛於外,而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加上夏季炎熱的關係,食物容易壞掉。若稍不注意便容易導致腹瀉、腹痛。因此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豆類製品,例如:紅豆、綠豆、扁豆等等的豆類製品。以利解暑、健脾益腎。另一方面,夏季切莫陰口腹之慾吃生冷、冰品,可能因此造成脾胃的損傷。

總而言之,夏季陽氣旺盛、萬物生機活躍的季節,人們在精神上應當避免懈怠厭倦之心,情緒上盡量愉悅平靜,避免燥熱。另加上注意飲食衛生,就可以遠離疾病。

本文章部分內容參考及節錄 –中國養生文化研究中心(民99)。二十四節養生經。大都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