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中國流傳千年的典籍《黃帝內經》中便有提到:「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而甚至中華文化流傳的經典之一《老子》內也有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諸多內容顯示著早就幾千年前的人們便已懂得根據四季、節氣來調養身息,而我們的祖先更早在數千年前便意識到順應四時,效法自然的養生之道。而中國千古的養生之道一向都是以「預防勝於治療」為觀念,如同《黃帝內經》所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人們應該藉由平常飲食、鍛鍊來提高自身免疫力,而非等到身體不舒服還是有狀況之時才在治療。這也是黃帝以來一直所提倡的,防微杜漸,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也因為如此便顯得養生保健有多麼重要,而節氣交換之時,因為氣溫、濕度等等影響便是身體產生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根據氣候時節來做調養,便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而反應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另還有反映溫度變化的「大暑、小暑、處暑、小寒、大寒」,而天氣現象的有「雨水、榖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而最後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而二十四節氣的形成主要與農業息息相關。可因為節氣交替所產生的天氣變化對人的生理有很大的影響。

現正正值萬物生發的季節,氣候變化以風為特點。此時天氣由寒轉溫,草木生發萌芽,萬物復甦,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開始加速活動。此時更是以肝、膽的經氣為最旺盛之時。而也因為如此便是百病復發之時,因此此刻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要十分注意防止病情加重或舊病復發。

本篇文章參考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為基礎為基礎,根據四季的季節交替、節氣變化而對應的養生方法,後續也將參考書籍後推出諸多收錄古代盛行的養生方法以及食療藥方的文章供閱,敬請期待!!

如《黃帝內經》所提到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凡事皆是應當「有時想無時,莫待無時想有時」而清代著名的醫學家汪昂更在《勿藥元詮》中寫道「夫病已成後藥之,譬猶渴而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從中此出若是病症明顯才去治療何嘗不是如同口渴了才要開始挖井或是戰爭之時才要鑄造兵器一般嗎?

本文章部分內容參考及節錄 –中國養生文化研究中心(民99)。二十四節養生經。大都會文化